2025年9月18日上午,2025北京国际两用装备技术展览会海洋智能装备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一层友谊厅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AI赋能?技领深蓝——海洋装备智能化转型与核心技术双向转化”为主题,汇聚军事战略、船舶工程、深海探测、极地科考、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专家与业界同仁,共话海洋智能装备发展趋势,共商核心技术双向转化路径,为海洋国防现代化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主办,保利国防科技研究中心、保利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新质生产力促进工委会协办,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基石众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论坛的举办,既是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AI技术与海洋装备深度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发展的关键实践。
论坛伊始,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申长江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当前海洋装备已成为守护国家主权安全、推动海洋经济升级的核心支撑,而AI技术正为海洋装备智能化转型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无人艇自主协同巡航到水下机器人智能勘探,从海洋传感器实时数据分析到深海装备复杂环境自适应调控,AI赋能已成为海洋装备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应用场景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他也强调,行业仍需攻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复杂环境算法适配、军民需求精准对接等挑战,期待通过本次论坛凝聚行业智慧,打通技术转化链路。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姜春良致辞,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阐述了海洋智能装备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成果向实战化、产业化落地。
主旨演讲环节,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带来深度分享。姜春良少将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深海装备建设与发展》为题,结合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深入解读深海装备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源安全中的战略意义,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深海装备自主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原总工程师方书甲聚焦《智慧海洋对海洋维权赋能新质技术探讨》,分析了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海洋维权监测、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案例,指出智慧技术将推动海洋维权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预警”转型。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原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总指挥刘峰,在《深海资源开发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演讲中,回顾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历程,详解载人潜水器、无人探测系统等装备的技术进展,并展望未来深海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路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以《极地特殊科学装备与工程技术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分享了我国极地科考装备在低温适应、极端环境作业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强调极地装备研发对推动极地科学研究、维护国家极地权益的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特等奖获得者阎述学做了《海洋无人探测装备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主题演讲,他围绕海洋智能装备自主导航、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介绍了团队在AI算法优化、复杂环境适应性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为装备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参考。
东莞小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涛先生以《无人船发展简史与应用概述》为演讲主题,提出水面无人驾驶/智能船舶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智造技术的最佳结合点是“感知-决策-执行”这一AI核心闭环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落地。水面无人驾驶技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智能航运、亲水文旅(智能游船)、水域治理和海洋防务等领域都能发挥其优势作用。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2025北京国际两用装备技术展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民两用装备领域的重要展会,北京国际两用装备技术展览会始终致力于搭建国际化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平台,而本次海洋智能装备论坛的举办,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痛点与机遇,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共享、资源整合、合作对接的高端渠道。论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整理专家演讲内容与讨论成果,形成行业发展建议,为推动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同时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中国海洋装备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海洋智能装备领域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技术盛宴,更凝聚了行业发展共识,明确了AI赋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军民协同发展的核心方向。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与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我国海洋智能装备领域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守护蓝色国土、推动海洋经济繁荣注入更强动力。